今年的114學測數學落幕後,許多考生都在討論:數A真的比較難?數B真的比較簡單?計算量減少了,但為什麼還是覺得燒腦? 事實上,這次的數學考題不僅延續近年的趨勢,還展現出更明確的考察方向——數A強調邏輯推理與跨章節整合,數B則聚焦生活應用與基礎概念。這樣的變化對未來考生有什麼啟示?大學端又會如何調整錄取標準?讓我們透過元數能團隊老師的解析,一探114學測數學的關鍵變革!
針對此次114學測數學A及數學B兩個科目,元數能團隊的老師在大考當天均已進行題質分析,完整內容可點選114學測數A題質分析以及114學測數B題質分析;而針對114年的試題老師們對於總體又有什麼評價及建議要給明年度的考生呢?
一、114學測數A與數B的相似處
今年的兩份數學試卷在幾個標籤上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可以從中看出大考中心對於學測的目標及考生的能力要求,以下是元數能師資團隊整理出的相似處:
相似處1.計算能力統一降低
在近三年的學測試題中可以發現,大考中心對於計算能力的要求已經不如以往需要很複雜且精細的能力,多數試題可以經由國中程度的計算能力即可完成答案的運算。
相似處2.解題邏輯架構回歸
在今年的試題中,兩份試卷都有大約八成以上的試題可以依照題目敘述循序將試題完成,不太需要進行未知的步驟猜測及整合。
這樣的趨勢對於絕大多數學生而言是有利且符合學測目的,就如學測考試的說明中所言:學測旨在評量考生基本核心能力。因此邏輯架構回歸到這樣的層次更能夠確認學生可否有效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解題,而不光只是在理解題目、破題這關就難以下手,更不必說列式後還需要多重整合的題型。
相似處3.章節分布平均
過往的學測中偶爾會出現題目重心分布在特定幾個章節中的狀況,而今年則是完美的避開此問題,並將前兩年較少出現的章節重新拉回考生的目光中,讓接下來的考生知道若是要追求高分,就不能放棄任何一冊中的內容;目標沒這麼高的考生也可以穩扎穩打的將四冊內容逐一複習,即使未能將四冊內容均完成複習,也能得到一定的成績,不必擔心進度而囫圇吞棗式的準備學測。
二、114學測數A與數B的相異處
上面我們提及了三點相似處,那到底學測數A及數B除了章節上的差異外,出題趨勢又有甚麼差別呢?團隊老師也針對相異處提出了以下幾點:
相異處1.解題步驟數的差異
上述提到多數題目都可以藉由題目敘述循序的列式將試題完成,但數A及數B在列式的數量上則有著明顯的差異!數A的試題相較數B之下需要多花一倍左右的解題步驟數才能完整解決試題,這點通常也造成了考生大多在考完數A後會哀號表示時間不夠用,而數B則較少出現此狀況。
相異處2.章節交錯的複雜度
由於解題步驟數的差異,進而也導致了數A的試題通常一題就蘊含較多章節的知識點,考生需要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若是被前一步驟的章節內容所侷限的話,通常會引發出更多且複雜的運算。因此數A的考生也更加需要留意多方向切入問題的能力,才能有效的解決考試時間壓力的問題。
相異處3.注重能力的差異
數A及數B兩份試卷可以明確地感受到大考中心對於數學科目所要求的不同能力,數A注重學生的邏輯架構、知識點靈活整合能力以及幾何圖形的轉譯能力,而數B則是注重生活化的問題解決能力、圖表判讀及基本的數學知識運用,因此後續可以預測到各大學科系也會逐漸地根據該科系需求去挑選採計的科目,而不再每年更動。
三、結論-試題應避免只篩高分群,導致中低分群無法區分
整體而言觀察近三年的學測趨勢,不難看出大考中心在做出數A及數B的差異性時也開始逐漸穩定試題的標準,如同上述所言,學測的目的應該旨在評量考生基本核心能力,因此高認知層次、需進行邏輯步驟整合的試題以及基礎知識點的試題都還是有其存在之必要,但比例應適當拿捏,不該以評鑑出高分群學生為目的,而導致中低分群的學生無法有效區分,反之亦然!
期許後續的大考試卷也能如同今年的試卷,數A以多步驟邏輯架構與章節交錯搭配的方式評量學生的核心能力;而數B則是以二至三個步驟的邏輯架構搭配較單一章節或生活化的包裝來評量學生的核心能力,如此一來大學端也才能有個準確的依據來初步篩選具備適當數學核心能力的學生;但也不免要擔心的是,大學端是否有做好準備,在個人申請階段時提供考生有效且穩定的評量機制來進一步的評鑑來申請的考生們呢?